前些日子遇到一个人,说互联网是个坏东西,因为速度太快了,速度能使石头着火,不留时间。原来那些产生期盼、可以疗愈的时间,都不复存在。挖煤的速度加快了,地球都没了自愈的时间...想起一位老师的话: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缺的是空间。空间和时间其实一回事嘛!太挤太快!
我不相信技术本身是否有邪恶,它创造了各种可能,是人决定用它做什么。技术提供更多便捷、更多选择,而当便捷在身边,更多选择在身边时,如何选择也是考验。比如,决定上网多少时间,上网做什么,无形中选择了如何度过生命的下一分钟,不论你用的是ipad还是纸本子,那都是你的下一分钟,那ipad那纸本子究竟在下一分钟为你的身、心、灵带来了什么。很多时候,我会go the easiest way,下意识地选择当时最舒服的方式进行,比如百无聊赖地摆弄微博,重复着通过简单阅览、闲聊、评论、分享带来的虚拟社交快感,像壳瓜子似的,机械而小爽地一颗接一颗,不管是否会口干舌燥,是否会上火便秘。技术啊,总是帮助我们得到短暂的舒服,却往往造成了更长久的束缚。
如果没有网络,也许此刻的在机场我会读一本书,也可能不... Who knows...就像恋人,近了好温暖,远了才能内省。也如社会处境,入世色彩斑斓好不热闹,出世清贫寂寥内心安宁。舒服的未必是最好的,就像沙发——摊在沙发里的舒服姿势,可能造成骨骼和肌肉的问题,所以很多人坚持睡硬床!可也会看到修行人,有时也会选择沙发,毕竟舒服。
网络是沙发,便捷。沙发是舒服,一时地把自己托付在里面,深深地陷进去,忘记我们直立行走的功能。
对于小舒适的迷恋,之所以有问题,和深刻的哲人或艺术家会对装饰性强的艺术品以及好莱坞电影不以为然是一个道理,但究竟是个什么道理呢?我以前一直说那些脂粉气过强的和谐作品,不能反映出生命的真相,充满矛盾和悖论的真相。我们无法解说其中的矛盾,高水准的作品会以它独有的荒诞味道来呈现它,而大众曾更倾向于只选择性地观看生活中美好和谐的部分,回避正视完整的真相,其中包括人性的矛盾和黑暗面。心理学家反对贪图内心舒适是通过“舒适区”这个概念,其假设是人生在世,必须成长,如果人贪恋舒适区,就会裹足不前。《瑜伽经》说大多数人过人生犹如读书,反复读同一页(美好幸福),却记不住其他任何字,从而全白读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逐或增多美好幸福的时光,而在于看到存在于万事万物所有瞬间的阿特曼,亦即梵。阿特曼是爱、是智慧。同样的,这里瑜伽也反对对感官世界愉悦的贪恋。
生命终归要不停地向我们展现,展现其所有的酸甜苦辣咸,我们便要拥抱所有的体验,带着我所能有觉知、判断、选择、从容、爱、和智慧。唯有如此的接纳和劳作中,我们的内心才能得到安宁。这并不是拒绝享受的苦行,该享受沙发的时候,还是可以坐坐,只是是否要总坐在里面,还不断地歌颂沙发技术的进步,鼓吹便捷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方向?倘若如此,便是迷失在沙发里网络里了。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人的时间安排,在舒适和自律之间,也应如此。
平衡,天平座一生的课题。
中学时就想好了:三十多岁就要这个样子
【可以享受,不必贪恋】
也许你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