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6:在离别的车站
来上海第七天,风起时,我便要走了……
来的时候硬座,回去卧铺,所以我是坐着来躺着回去的;来的时候是和风旭日,走的时候苍风劲日,但中途的风雨着实为我此行增添了不少丰富。遗憾是美的,宛如去了外滩但没找见《情深深雨濛濛》中演的虹桥,宛如攀上东方明珠完整体会了“高处不胜寒”却无奈只能暂忘了人间天堂的“绿杨阴里”“淡妆浓抹”。
我便是这样要离了这个新上海与老上海结合版的大都市,个中品味,领教了。
9点41的火车,因为膝盖旧伤举步维艰,我8点半就出来,一人一箱行走在华东理工长长的校道上。这几天每天都这样来回穿梭,突然才发现住在清净的校园里真有种亲切的感觉,其实都叫华工,打车的时候还差点反应不过来。想起常有某某大师曾在某某高校里的故居,若干年后若有机会再道吧:我与彼华工也有一个约会。
南站只有20分钟的脚程,本想临走前再去品尝一次著名的金陵老鸭汤粉丝以留下更深刻的回味,但见它仍在闭门烹饪,只好作罢。
P.S.上海M记的早餐比广州真要好吃多了——只要没有烤面包,一切都是好的,嘻嘻!
好吧,一个人单挑上海好几天,的确感触良多、收获颇丰,也该叙叙的。
Part 5:选择与沉默成本
25日凌晨3点40起,赴世博园区抢排中国馆的预约券,据说每天只有排在各安检通道前20位左右的人才可拿到。提前向“小白菜”打听过大约几点前来才能确保得到,说法如前夜23点、凌晨3点、凌晨5点等各种不一。加入今日为指定日,且周一,且又冷又雨种种考虑因素后,选择了这一时点。
我为什么一定要去中国馆呢?在我心里这是个沉默成本的问题吧。付出花费到上海其实主要是来赶世博的末班车,既来看世博就该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去看,而作为其中最具亮点的中国馆不能亲睹为快,又怎敢妄称到此一游呢!但想进中国馆很难,大家都说,很难,很难也要去看。沉默成本。
只要有一分可能,就当尽十分努力,这符合我一贯选择的作风。
于是睡觉事小,来上海这么多天其实也都没好好睡,所以最后一夜,即便通宵也不在乎了。什么是沉默成本,这便是沉默成本,最好的理解。
上海凌晨没有地铁,没有公交,即使有也难以苦等加倒腾吧,耽误了排队时间。从我住的地方到世博园区该以怎样的方式克服距离,要么打的,花费预估大约在50以上100以内,是否值得?这又是个纠结的问题——沉默成本:两次门票一次普通从黄牛70+一次指定日优惠120共190,但若算上至上海来回车票加吃住,作为这一选择支撑的沉默条件其实已达到……
上了Taxi,该去哪个门好?8号门最近,但往日入流统计最多;1号门较远,人最少,也为网友攻略首推。就去1号门吧,既已决定,不在乎多几元成本了。开车师傅调侃说:“看来你是志在必得啊!”我毫不犹豫:对,志在必得!事实证明打到1号门也就47块,消费者剩余翻倍了。
9点05分,第二个通过安检,预约券顺利到手。我明白以我的性格,水瓶座最擅长的是选择,最无概念的是成本。
P.S.今天一大败笔,真不该去凑石油馆的热闹,排进去了还剩2个小时,又实在没有勇气出来。都是沉默成本惹的祸,以致我下午再没时间与体力多逛几个欧洲区的场馆了。
沉默成本,有时也要舍得果断放弃!
Part 4:世博中国馆
预约卡写的时间是14:30~15:30,虽然实际上不作任何限制。石油馆出来已近13点了,匆匆吃点小食以弥补持续站立8小时所耗费的体能,我便登上轮渡赶往浦东。
从欧洲展区浏览而过,穿梭在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展馆中,白色网罩的法国馆,蓝水立方的冰岛馆,剪纸镂花的波兰馆,丹麦馆由旋转的观光梯盘造而成,澳大利亚馆近看像艘宏伟的太空舰船,俯视却像一把少了木柄的大提琴……美中不足的是门口排人实在有些恐怖。一心赶往梦寐的中国馆,我已预感自己或没机会再倒回一一细赏了。那便罢了,全当机会成本吧。
中国馆,远看高大宏伟,近看还是那样高大宏伟。说实话在此之前我对它是持保留意见的,总以为它建得太高调,立在园区似乎有种想要傲视群雄的姿态,以为它像往常春晚、奥运开幕等等一样不外乎又展示大把的盛世年华、主旋律之类的红花元素,却忽视给予对其他陪衬绿叶的足够关注,这是我们国人的习惯。
入馆以后,我震撼了!
当时便在签名中写道:东方神韵,科学与文化、历史与艺术之完美结合,那是精神与视觉的绝对享受。中国馆,无与伦比!“无与伦比”,那就是当时真实的感受和真实评价,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只要看到中国辉煌历史文明的东西就很容易感动,那大概是种本能的自豪感吧。
真正美的东西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我只能说我震撼了,至于是如何震撼、为何震撼却再也说不出来。整馆分为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主题层,从上到下依次参观。你问我里面有什么,我只能告诉你里面有超长屏幕的电影,从黑白到彩色一幕一幕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还有镇馆之宝——动画的清明上河图;还有一段充满迷幻、奇妙与感动的文明寻觅之旅。
真的佩服设计者们的智慧,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做到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中凝练出最简单又丰满的几个主题,又是如何确定怎样以现代科技的手段将之完美呈现,更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居然把路轨铺设在展馆之内,用公园小火车一样的工具带你一起追寻东方神韵的点点足迹,从圆明园直到本馆的建造……我只记得如些。
看到这里就明白了为什么进馆时乘坐的单向电梯及走廊要以火车场景打造,电影观赏中也有中国高铁发展历程的展示,原来铁路元素——竟是一条奇妙的线索。场馆解说中讲到不少游客由于匆忙走马观花,忽略了对许多设计上巧妙细节的留意。一点巧妙细节,我想我很幸运地是体会到了。
中国馆出来,我断没有继续细赏其他各国场馆的欲望了。只在体能极限以内到各洲联合馆盖上几个纪念章,满足地结束了本次充实的世博之旅,也结束了充满感触的上海之旅。联想起来,世博园区最值得一看的(个人推荐)其实就四个馆:中国、电网、铁路,还有讲“君子之德比于玉”的震旦馆,挺有文韵的。
因中国馆而变得充实。
【风雨上海路(倒A篇)】
也许你也喜欢: